腰椎椎間盤突出(Lumbar HIVD)
	
案例
38歲周先生114.02.17就診,主訴右大腿外側到小腿痛,痛了約2個月才來就診,3年前患者曾因為右腿外前側麻感來就診,當時診斷是右腿骨外側皮神經卡壓造成,經針刀鬆解治療後痊癒。這次來就診理學檢查後發現右臀中肌、臀小肌壓痛明顯,筆者當下認為是臀小肌其附近相關深層臀肌損傷損引起的假性坐骨神經痛,治療三次改善;過了二星期回診(114.03.25)卻跛行進診所,症狀加重,疼痛從右臀-->右大腿外後側-->右小腿外側-->右腳掌外側,而原來的壓痛點卻不明顯,經了解這兩個星期周先生因為症狀加重,有尋求復健科幫助,照了MRI(如下圖),診斷:HIVD, L5-S1, right paramedian protrusion with thecal sac and right S1 nerve root compression,這樣的診斷給我們的幫助很大,明顯的L5-S1椎間盤突出,壓迫S1神經根;和周先生目前的症狀相符,針刀的治療策略就必須要改變。
	
於是針刀治療的方式開始不同,就是處理L345S1的穩定肌(多裂肌和迴旋肌),L345橫突間肌,兩側髂腰韌帶,目的就是要讓壓迫的腰椎有空間,讓有症狀的HIVD轉變成無症狀的HIVD(讓髓核有機會吸收,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處理一次針刀後,跛行有改善,並配合骨盆腰椎的結構調整,針刀治療第五次後,患者感受到明顯改善 (一般急性期建議一周2次,但患者住處離診所稍遠,所以折衷一周一次,何醫師教導周先生配合椎間盤突出的復健動作,MRCAR) ,處理到第九次之後,周先生自覺完全沒症狀了,於是請他就平常復健動作繼續保養,讓突出的髓核繼續吸收,並避免彎腰等會傷害腰椎的動作(到目前114年7月無復發)。
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痛起來的神經痛真的是無法忍受的痛,患者常無法忍痛,加上做復健不積極,無法配合,或者已經認真復健拉腰三個月了,如果效果不好,常常最後還是選擇開刀,手術好壞見仁見智,患者如果要開刀,筆者也建議要多看至少另一位手術醫師,一定要了解自己手術的優缺點,避免手術後期待不如預期,多了解,再做決定。
當然如果是一開始痛的急性期,患者除了配合醫院保守拉腰的復健治療外,可以尋求針刀的治療,當然還要日常配合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復健動作(修正反向對側軸向旋轉姿勢,MRCAR),加上針刀調整腰椎骨盆結構的方式,讓突出的髓核有機會被吸收回復,筆者臨床上許多患者因此免於手術,而且能藉由這一次病痛好好了解自己身體,重獲健康。
修正反向對側軸向旋轉姿勢(MRCAR)
	接受微創針刀治療的患者,可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確認下學習
	"修正反向對側軸向旋轉姿勢(MRCAR)"
	
什麼是「MRCAR姿勢」?
- 對側軸向旋轉 + 同側側彎 + 屈曲組合
- 重點:向「無痛側」側躺,軀幹轉向對側
- 腰椎產生側開與旋扭張力,協助擴大椎間孔
此姿勢結合腰椎軸向旋轉、側彎與屈曲,分別發生於水平、額狀與矢狀面。
	 
  
 
若出現腰椎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CES),就不是微創針刀適應症,應即刻轉診神經外科,症狀包括:
- 嚴重的下背疼痛
- 單腿或雙腿疼痛、麻木或無力
- 從臀部、大腿內側、腿後側漸漸麻痹
- 排尿或排便困難,或失禁
- 突然出現性功能障礙
參考資料 :
J Orthop Surg Res. 2025 Apr 17;20(1):386.
doi: 10.1186/s13018-025-05762-8.
A nerve root decompression position identified by 3D CT scan: the modified reversed contralateral axial rotation position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prolapse
PMID: 40247336 PMCID: PMC12007341 DOI: 10.1186/s13018-025-05762-8
依醫療法第9、61、84、85、86、87 條,衛署醫字第0940203047號公告,衛部醫字第 1031660048 號函,衛部醫字第1051667434A號函,衛部醫字第1041668111號令,只能做為衛教宣導,恕不回覆相關醫療諮詢